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处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卫生应急装备配置

发布时间:2019-04-18 作者:huishuoppe 次数: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建设包括装备的配备标准制定,装备型号选列、采购,队伍装备管理、训练、使用、退役等全过程。本节主要研究装备配备和装备选列过程中的原则与要求。
卫生应急装备配置

一、配备原则

卫生应急装备配备是指为保障应急队伍完成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任务而实行配备装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卫生应急装备建设,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服从和服务于所承担的卫生应急任务需要,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突结合的原则

根据国家、省、市、县不同级别卫生应急队伍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的实际需要,在大限度地利用日常已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从卫生应急实战出发,添平补齐,确保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工作的需要,为有效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提供保障。

(二)分类配置的原则

根据所承担卫生应急任务的需要,县级以上卫生部门按照医疗救援、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核和放射处置应急救援等不同任务需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分类配置。

(三)大保障的原则

依据卫生应急队伍承担的任务,立足于满足自我保障和卫生应急队伍处置的需要,确定装备品种和数量。

(四)系统配套的原则

卫生应急装备配备,实行工作装备和保障装备相互匹配、携行装备和运行装备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五)模块组配的原则

根据卫生应急功能和任务的多样性,区分作业单元,实行各类装备的模块化组合,尽可能做到箱囊化。

二、选列原则

为应急队伍制定完配备目录与标准后,要为落实标准选列装备,在为队伍选列装备时,要立足于应急装备自身的特点,既要区别于平时医院固定医疗设备,又要兼操作使用对象和使用环境的要求。一般在选列装备时主要考虑下列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所选装备要适应国家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和医疗保障经验。

(二)适应性原则

所选装备必须满足应急队伍的使用要求,立足各类应急队伍承担的任务背景,明确装备需求,依据救治任务,确定各机构装备品种;要与装备使用环境相适应,与队伍的类别性质相适应。要依据救治队伍机构保障任务,确定装备数量。不同队伍机构所承担的救治任务不同,其伤病员通过量及救治率也不同,因而装备的编配品量也不同。

(三)机动性原则

所选装备既要方便展开、撤收,也要便于转移、运输,因此,装备的自行能力和携运行能力是选列装备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四)配套性原则

队伍应急装备配备要与队伍编组任务职责和人员的编制及水平相适应,要从装备和人员集成的角度配备应急装备,力求符合各类机构保障方式与人员水平。同时考虑基本应急装备与机动应急装备、应急医疗装备与保障装备相互配套。

三、技术要求

(一)总体要求

卫生应急装备在配备选列时,总的说,要满足下列三条要求: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选择对法律法规明文要求必备的,必须配备到位。随着卫生应急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医疗卫生救援规程、规定、标准、规范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上述文件中关于卫生应急装备的要求,都需要严格予以落实。
2、根据相关预案要求进行选择卫生应急预案是卫生应急准备与行动的重要指南,因此,卫生应急装备必须依据卫生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选择和配备。卫生应急预案中需要配备的装备,有些可能明确列出,有些可能只是列出通用性要求。对于明确列出的装备按方抓药即可,而对于没有列出具体名称,只列出通用性要求的设备,则要根据要求,根据所需要的装备功能与用途进行认真选定。
3、根据装备性价比进行选择卫生应急装备的种类很多,价格差距往往很大。在选择时,首先要明确需求,从功能上正确选择;其次,要考虑到运用的方便,从实用上进行选购第三,要保证性能稳定,质量可靠,从耐用性、安全性上选择:后,要从经济上考虑,从价格和维护上进行比对,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特别是要注意不能选择一些设计不合理、甚至存在严重缺陷的产品,否则会降低卫生应急工作效率,引发一些不应发生的次生危害。

(二)技术要求

从技术角度,应急队伍装备技术要求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指标体现的,这一系列技术指标构成了一个指标体系。分析这个指标体系构成要素,能够反映装备的技术要求装备的技术要求主要体现的指标有:使用性能;保障性;可靠性;维修性(含测试性)环境适应性;机动性;安全性;人-机工程;勤务性;生存性;兼容性;标准化;尺寸和质量(重量);外观及表面加工质量;其他要求(包括标志、能耗、材料、设计与结构、包装等)。
1、使用性能任何一种装备都有它的特定用途,不同用途的装备,其表征使用性能的参数是不同的。如对发电机来说,其使用性能是输出功率,其次是耗油量;对伤病员运送工具来说,其使用性能有伤病员运载能力、急救能力、动力性、操纵性、行驶平顺性、制动能力、耗油量等;对运血车来说,其使用性能有血液储运量、血液储存温度、储运时间、运输距离等。使用性能是卫生装备主要、基本的性能,是卫生装备质量特性的主要标志。
(1)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是卫生装备对所赋予的保障功能的实现程度,或者说是卫生装备为完成规定保障功能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主要表现其满足战术要求方面的能力。
(2)使用性能的主要指标:
①作业能力:主要有承载量、通过量、生产能力、功率、效率、速度、检测范围和精确度等;
②作业效果:主要是指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程度;
③作业对象:主要是伤病员,其次是致病生物、物质等。
(3) 考核使用性能指标的依据和应注意的事项:一种装备往往有诸多使用性能,有些性能是完成规定用途和能力所必需的,有些则不是,甚至没有多大关系。因此,选定使用性能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选准参数,再确定指标;
②参数的选定应考虑装备的用途类型、参数的可验证性、验证所需的时间和经费;
③分析同类装备的使用性能指标,用以对比和借鉴;
④选定的性能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少用描述性定性要求。一旦必须使用时,也应便于检验。
2、环境适应性环境是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用于人类和物资装备的所有外界影响和力量的总和。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诱发环境条件两部分。自然环境条件是自然发生的气候、地表和生物等诸因素。诱发环境条件是人类活动或装备本身引起的振动、冲击、噪声、电磁辐射等诸因素。自然环境条件和诱发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实践证明,环境条件对装备的影响极大,有时会损坏装备,发生人身事故。因此,分析装备在寿命期内所经历的环境条件,研究环境对装备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的环境适应性指标,对于研制适应于预定环境条件的卫生装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环境适应性是卫生装备的一种重要的质量特性
(1)环境适应性基本概念:卫生装备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和预定的寿命期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个定义指出了卫生装备环境适应性是卫生装备对预期经历的装卸、运输、储存和使用环境的适应能力。此定义强调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期设定的环境剖面,即寿命期内装卸、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环境条件;二是适应能力,其含义是装备应能经受住寿命期内预定的环境条件的考验,只要在预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装备,装备应能正常工作,完成规定的功能;
(2)环境适应性的主要指标及要求:
①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表条件和生物条件。气候条件主要有温度(包括低温储存、低温工作、高温储存、高温工作)、湿度、低气压(海拔高度)风力、降雨、降雪、雾、盐雾、沙尘、太阳辐射等;地表条件主要有道路、地形、水文、植被等;生物条件主要有霉菌、白蚁、鼠等。
②诱发环境条件:主要有大气污染物、振动、冲击、加速度、噪声、电磁辐射、沙尘等;
(4) 考核环境适应性指标的依据:卫生装备环境适应性指标的选定应依据下列因素:
①寿命期内卫生装备所经历的装卸、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环境剖面;
②卫生装备的类型、复杂程度等;
③卫生装备的使用要求,例如平时还是战时、寒区还是热区、高原还是平原、海上或是空中等;
④相似装备的环境适应性水平;
⑤预期采用的技术可能达到的水平;
⑥环境试验方法;
⑦费用、进度等;
(4)考核环境适应性指标应注意的事项:首先,在实际环境中,各环境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有时往往是多因素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因此,在选定环境适应性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应考虑到每一种环境因素都可能改变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高温能增大湿度的渗透力,低温往往能增强振动和冲击的影响,高湿可以加剧盐雾的腐蚀等。其次,在卫生装备战术技术指标中,各项指标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果环境适应性指标低,则会降低装备的使用性能,装备的故障率就会提高,维修就会出现更多的困难,或者装备的结构出现损坏,安全性降低,勤务性下降。当然,提高装备的环境适应性,上述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但装备的研制费用就会急剧地增加。因此,在选定环境适应性指标时,应与使用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勤务性经济性等指标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经济合理。
3、机动性所谓机动性有双重含义。一是广义的机动性,是指装备实施机动保障的能力,包括机动方式、机动范围和状态转换能力及运输适应性等。二是狭义的机动性,是指有自行能力的装备的机动速度(如高车速)、机动距离(如续驶里程)和通过性能(或越野能力)等。
(1)机动性分类:
根据机动的规模和性质,机动方式可分为:
①战术机动:卫生装备在小范围内实施近距离的区域性机动保障:
②战役机动:卫生装备在较大范围内实施较远距离的战区性机动保障:
③战略机动:卫生装备在大范围内实施跨战区的机动保障或战略性转移行动。根据所采取的手段和涉及的空间范围,机动方式可分为:
①陆上机动:包括公路铁路、越野机动等;
②水上(下)机动;
③空中机动。
(2) 环境适应性的主要指标及要求:分析卫生装备在完成保障任务中对辅助设备、各种保障设备的依赖程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卫生装备独立完成保障任务和自救、互救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综合分析机动保障全过程特点(包括机动前准备、行军转移作战准答战前隐蔽、保障实施及战后撤离等),提出卫生装备转移能力的适应性要求。
①状态转换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平时状态转入战备状态;战备状态转入行军状态;行军状态转入作战态(即装备的展开过程)及作战状态转入行军状态(即装备的撤收过程)的能力。一般以时间作为度量指标。
②运输适应性。主要内容包括:装备对运输、转载工具等的适应性要求;
③机动性能。主要内容包括:机动速度、机动距离、转弯半径、加速性、制动性、通过性能、爬坡度、爬升率等。
④其他要求,如机动中装备自救互救能力、自动定位定向能力等。
4、可靠性可靠性是装备失效概率或故障率大小的标志。如果装备的可靠性水平低,装备的质量就无法保证,装备的使用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只有可靠性水平高,才能保证装备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否则就不能保证装备的规定功能。因此,可靠性是装备的一种重要的质量特性。为了提高卫生装备的质量,必须从装备的论证、技术设计、试制到批量生产,都把提高装备的可靠性指标作为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1)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卫生装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卫勤功能的能力。上述定义主要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规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是指装备寿命期内所经历的环境条件、工作载荷(如担架承受的伤病员的重量、发电机的输出功率等)、维修保障等条件。规定的条件不同,装备的可靠性也不同。例如,同一装备使用的载荷不同,其可靠性是不同的。在超负荷下使用和连续不断的工作,会使可靠性降低。
二是规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指装备完成规定功能的时间,这是定义的核心。规定的时间是依装备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无故障工作时间或为完成保障任务的持续时间,也可以是使用(运行)次数。
三是规定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指在论证、研制时赋予装备的卫勤保障功能和能力。这个功能指装备的使用性能,如野战运血车只有储运血量达到了要求,而储运温度达不到要求,就不能说是完成了规定功能。四是能力。这个能力是指装备的可靠性在上述三个规定上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可靠性是装备的内在特性,是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
(2)可靠性的主要指标和要求:
①可靠性定量指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故障前时间(MTTF);故障率(X);平均维修间隔时间(MTBM)等。其中: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可修复装备可靠性的一种基本参数。其度量方法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
定的时间内,装备的寿命单位(装备使用持续期的度量)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平均故障前时间(MTTF),为不可修复装备可靠性的一种基本参数。其度量方法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装备的寿命单位总数与故障装备总数之比;故障率()的度量方法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装备的故障总数与寿命单位总数之比;平均维修间隔时间(MTBM)的度量方法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装备的寿命单位总数与该装备计划维修和非计划维修事件总数之比;平均故障间隔里程的度量方法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装备行程的总距离与故障总次数之比。②可靠性定性要求:如果某些装备的可靠性要求难以规定定量指标和验证方法时,则应该规定定性要求和验收规则。例如:对选用的零部件、元器件的可靠性要求,对选用的零部件、元器件和原材料的品种及数量要求,对减额、余度、容差等设计以及可靠性设计评审与验收规则等要求。
(3)选定可靠性指标的依据:
卫生装备可靠性指标应依据下列因素选定:
①卫生装备的类型、复杂程度、可修复和不可修复等;
②卫生装备的使用要求,例如平时和突发时,一次性使用或重复性使用等;③相似装备的可靠性水平;
④预期采用的技术可能达到的水平;
⑤预期的维修方案,即对维修的考虑和约束条件,包括维修级别、维修工作要求、维修资源要求等:
⑥考核和验证方法;
⑦费用、进度等。
(4)选定可靠性指标应注意的事项:
①卫生装备可靠性指标应与使用性能、维修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有关指标协调一致:
②可靠性定量指标应能反映卫生装备的战
备完好性和任务要求:
③可靠性指标应根据装备的类型在论证时提出目标值和门限值;在制订研制任务书或合同时提出规定值和低可接受值,也可只提出目标值和门限值。同时还应明确:寿命剖面、任务剖面、故障判定准则、验证方法和其他约束条件;
④装备中的设备或分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也可单独提出,但必须与装备的总体指标相协调;
⑤还应指出,不是所有卫生装备都要选用可靠性指标,如果规定的使用性能指标和设计要求能够保证装备具有所要求的固有可靠性,则可以不选用可靠性指标。
5、人-机工程
(1)人-机工程的基本概念:人机工程,亦称为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人的因素工程、功效学等,目前对它的概念的理解不够统一。美国人机工程专家CC。伍德对人机工程所下的定义为:设备设计必须适合人的各方面因素,以便在操作上付出小的代价而求得高效率。国家军用标准GB897A-2004《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术语》对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术语规定的定义为: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各要素本身的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协调方式,寻求优组合方案,使系统的总体性能达到佳状态,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效果。国家军用标准GJB3130-1097《军队卫生装备基本术语》对卫生装备人-机-境系统工程下了这样的定义: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综合研究卫生装备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各要素本身的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协调方式,以使卫生装备及其操作者能够发挥大工作效能。上述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几个定义都强调了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了采用合理的技术设计和技术措施,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以小的代价,充分发挥操作者和装备的大工作效率。
(2)人-机工程的主要指标和要求:
①适宜的环境大气条件,包括大气成分、气压、温度湿度、有害物质及致病微生物,以及防止这些变量的非控制波动超出允许范围所采取的安全装置;②噪声、振动、加速度、冲击、爆炸等的变动范围以及为防止上述变量的非控制波动超出安全范围所采取的安全装置:保护操作者和伤病员免受热、毒性、放射性、机械、电气、电磁、烟火及其他形式的危害;
④为操作者和装备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为操作者在正常和紧急情况下执行操作和维修任务时必要的身体移动和活动提供自由空间;
⑤在正常和紧急情况下,操作者之间以及操作者与伤病员、装备之间有足够的体觉、视觉、听觉及其他形式的通信联系:
⑥操作与维修时的工作空间、设备、控制器及显示器的有效布局:
⑦为执行操作、控制或维修任务提供充足的自然或人工照明;
⑧为在正常、危险或紧急情况下人员的进出及通行,提供安全而足够的通道、出口、梯子、平台及其他设施;
⑨提供能被操作者和伤病员接受的人体支撑和约束装置、坐椅、扶手、靠背以及氧气、水和三废处理装置;减少作业持续时间及疲劳产生的心身压力的措施;
⑩控制器、显示器、工作空间及舱室设计位置和布局,应与操作、伤病员、维修装备、操作者的着装和个人装备相兼容;
⑪装备的设计应保证在正常、危险或紧急维修情况下操作及维修作业的快速、安全、简便与经济;
⑫其他要求。
(3)选定人-机工程指标和要求的依据:
①卫生装备的功能、类型、复杂程度等;
②装备的操作者和伤病员的特性(心理的、生理的)作业需求(作业满意度、作业标和时间限制)等数据;
③相似装备的人机工程水平;
④预期采用的技术可能达到的水平;
⑤费用、进度等。
(4)选定人-机工程指标和要求应注意的事项:首先,在选定人机工程指标和要求前,应对装备系统在特定的任务环境内为实现其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卫勤保障功能进行分析和权衡研究,对装备运行、控制和维修功能提出操作者和系统作业的要求,并给装备系统分配功能,如自动运行/维修、人工操作/维修、某些人工/自动的组合方式等。其次,在选定人机工程指标和要求时,还应根据人机工程原理和准则对作业和工作负荷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指标和要求进行权衡、调整和改进。第三,人机工程指标和要求应与保障性、可靠性、
维修性、安全性、生存能力等战术技术指标协调一致。第四,人机工程还要考虑生物医学生命保障、操作使用、维修、费用和进度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6、尺寸和质量(重量)几何尺寸和重量是装备的质量特性之一,对装备的使用性能、勤务性等影响很大。一种装备外形古怪复杂,体积和重量很大,不仅对搬运不利,对装卸工具、运输工具、道路和设施要求严格,而且对使用和维护也不便。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将装备设计得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体积小、重量轻。否则,必然影响使用性能和其他性能。
(1)尺寸:主要是外形尺寸,其次是安装尺寸和主要装配尺寸;
(2)重量:主要是整机重量,其次是重要配套设备和部件重量。
7、外观质量外观质量是指装备的造型、款式、颜色、图案和表面精细度等符合美学要求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装备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提高,装备的外观质量已越来越成为衡量装备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性。人们对装备质量的认识,往往首先从外观质量开始,然后在使用中逐步深化。如果人们一看到装备就感到不舒服,即使装备质量好,人们也不太爱使用。
①外观:外观主要有造型、外表颜色、标志图案等;
②表面加工质量:表面加工质量主要有材料缺陷、加工缺陷、涂镀缺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