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现场工作的基本防护措施
现场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的现场调查、组织实施防控措施时,要按照有关防护技术与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病原体的性质和可及的防护用具,来决定采用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方法,以保证自身健康安全,避免在现场工作过程中发生感染。
传染病感染的传播具备三个因素:传染源、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传染源可能是急性发作的病人、感染潜伏期的人以及带菌但尚未发病者,另外还可能是自身体内的菌体(自体感染),其他传染源还包括被污染的非生命的物体,如器械和药物。传播途径一般有四种:接触传播、媒介传播、空气传播和虫(动物)媒传播。本手册根据不同病原体的传染性及传播途径,列出了各种不同的预防措施。个人防护方法及防护用具的使用方法见附件2。
标准预防措施具体包括:如果现场工作人员要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需戴手套;接触不同病人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另外,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和鞋套,以减小暴露于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或被其感染的机会及危险性;在进行这类操作时,还必须加戴口罩、护目镜或者护面罩。
空气传播指一些直径小于5 微米的病原体(如结核、麻疹和水痘等)可漂浮在空气中,在易感者吸入了带传染源的空气时发生感染。防止空气传播感染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还要附加以下预防措施:(1)将病人安置在负压病房;(2)进入该房间前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必要时,要先让病人佩戴好口罩。
飞沫传播指当病人或者带菌者咳嗽、打喷嚏、交谈、或对病人进行支气管镜检及作呼吸道吸痰时,病原体(如SARS、流感、支原菌类、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腮腺炎和百日咳等)通过飞沫溅到易感者的结膜、鼻腔或口腔。飞沫直径一般大于5 微米,常常不会溅出一米以外。防止飞沫传播感染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还要附加以下预防措施:(1)病人应该住隔离单间;(2)近距离(1 米即3 英尺之内)接触病人时,必须佩戴外科口罩,或者质量更好的口罩,必要时,要先让病人佩戴好口罩。
接触传播是常见,主要的医源性感染传播的方式,包括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指与被感染者或者带菌者的身体部位有直接接触,比如为病人进行测量体温、查体等。间接接触指身体接触到被污染的物件时,这些物件常常是无生命的,比如床单、衣物、器械和敷料等。通过接触传播的病原体的有:单纯疱疹、疥疮、链球菌类以及已产生耐药性的肠道菌群等。防止接触传播感染应在实施标准预防措施的同时,还要附加以下程序:(1)将病人安置在隔离单间;(2)进入病人房间时必须戴手套;(3)手套在接触了高浓度病原体的物品后必须更换;(4)离开病人房间之前必须脱去手套,并用抗菌肥皂洗手;(5)在脱去手套后不要再接触任何可能带有病原体的物件的表面。这些预防措施同样也适用于那些携带具有流行意义病原体的无症状者。
以下的情况要加穿隔离衣:(1)与病人或者可能被污染的物件有大面积接触时;(2)与大便失禁、腹泻、有造瘘口、有辅料不能控制的引流或伤口有渗出的病人接触时。
在常见病媒生物中,对现场工作人员有较大威胁的是蚊类、蚤类、白蛉类、蠓类等吸血昆虫,蜱类、螨类等吸血节肢动物以及啮齿类动物,这些生物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等(常见病媒生物的活动规律见附件3)。此外,被某些生物叮刺吸血还可引起过敏性皮炎。
1、蚊类的个人防护方法和用品
(1)驱避剂是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避剂如蚊不叮,蚊障等,外出时使用驱避剂可以避免蚊虫、蠓、蚤、白蛉等的叮咬。
(2)对蚊虫等飞虫的防护
首先,在现场工作室或帐篷使用药物处理的蚊帐,以减少蚊虫等的侵害。可以用20~40 mg·a.i./m2顺式氯氰菊酯、20 mg·a.i./m2 氯氟氰菊酯、30~50 mg·a.i./m2氟氯氰菊酯,10-15 mg·a.i./m2溴氰菊酯等浸泡蚊帐。
第二,在纱窗上使用含有拟除虫菊酯的涂抹剂,可以阻止有害生物的进入。
第三,因动物的血腥味对蚊类、蝇类等多种昆虫有引诱性,在现场采集动物样品,应使用蚊香、电热蚊香片(液)等驱蚊灭蚊,或使用杀虫剂如含有拟除虫菊酯的气雾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等进行空间喷洒或滞留喷洒,以减少有害生物对现场工作人员的攻击机会。
第四,穿较宽松的长衫、长裤,避免穿凉鞋,以减少皮肤外露。
第五,在有大量蚊虫等飞虫活动的空间,应使用驱避剂或杀虫剂处理过的防蚊纱罩(同上述蚊帐处理),以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头部和颈部。
2、蚤类、蜱螨类的个人防护
(1)在与啮齿类、家养或野生哺乳动物、鸟类接触,或样品采集时,应把捕获的小型动物放置在鼠布袋中,用乙醚麻醉,使体外寄生虫致死后,再进行操作,并在操作现场地面使用含有高效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或溴氰菊酯等致死作用的杀虫气雾剂或滞留喷洒剂,以杀死病媒生物。
(2)在孳生地及活动场所附近开展工作,将驱避剂涂抹于皮肤的暴露部位,或外衣上。
(3)工作人员在开展蚤、蜱螨传播疾病相关的现场工作时,应穿防护服、防蚤袜,以有效防止爬虫类媒介生物的攻击。
(4)在鼠疫等疫情处理时,工作人员应避开蚤、蜱、螨的活动区,不能在獭洞、鼠洞等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坐、卧或长期停留,不能在没有防护时接近自毙鼠,以免受到感染病原的蚤类攻击。
现场工作人员因针刺、割伤、咬伤、或者血液/体液溅到粘膜或者通过破损的皮肤而暴露于血液/体液后,应马上用肥皂和清水冲洗暴露部位15 分钟。如果喷溅到眼睛或粘膜,要用清水冲15 分钟。受伤者应该马上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并寻求进一步的治疗。相应治疗应该在1 至2 个小时内开始。
被针头刺伤后,应按照规定的检测指南马上进行艾滋病、乙肝表面抗体和丙肝抗体检测。
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包括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首先应当让救援人员了解减少受照剂量的三原则:①在放射环境中消耗的时间要减至少,必要时轮换作业;②保持与放射源大距离;③只要有可能,就应充分利用屏蔽防护。其次,应当为他们配备能进行报警的辐射探测仪和个人剂量计,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第三,熟悉并遵守应急工作人员通用防护导则。
个人防护装备包括直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累积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防护服,呼吸器,防护靴,防护手套等。
常规个人剂量计可用于个人剂量测量。直读式剂量计(如个人剂量笔)用于γ射线外照射剂量的测量。专用剂量计应佩带在可能受高剂量照射的人员身上。中子剂量计用于估计人员的中子剂量。
防护服、防护面具/口罩、防护靴和手套等用于防止救援人员的放射性污染。根据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防护服(重型防护服、轻型防护服和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面具/口罩和手套等。
穿衣顺序:鞋套→裤子→防护服→用带子绑住防护服开口→在防护服外加标签→防护帽和口罩→内层手套→密闭的手套和有带子的防护服袖→剂量计→外层手套。
脱衣顺序:从防护服去除带子→外手套→解除内层手套的带子→剂量计→防护服→脱裤至膝盖下→坐在放在边界线清洁侧处的椅子上→脱下裤子→防溅物→口罩→鞋的遮盖物→内层手套。
(一)高原地区
高原地区由于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等特点,易导致人体缺氧,引起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在刚进入高原的头几天要强调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减少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
短时间内进入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表现。对急性高原病应以预防为主:
1.需到高原地区工作的人员,应通过仔细的体检,排除不适宜在高原工作的疾病。如有感冒、免疫力低下、肺炎等疾病者应限制进入高原工作。
2.从低海拨到高海拨地区可实行阶梯上升,逐步适应。刚进入高原时,严禁做剧烈运动。
3.必须快速到达3000米以上地区时应携带氧气及预防药物。如:利尿剂、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等。
4.到达高原地区后,体力活动要循序渐进,尽量减少寒冷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
5.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地区,要采取涂摸防紫外线霜,穿长袖衣服和带帽子等防护措施。
(二)高寒地区
在冷水中或是寒冷的野外工作时,极易引起冻伤。冻伤多发于指、趾、鼻尖、耳廓、脸颊等暴露部位,而且容易在同一部位复发。冻伤发生后,治疗就较困难,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在高寒下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寒、防湿、衣着鞋袜要松紧适当并保持干燥。暴露部分涂抹保湿膏,减少散热。戴口罩、手套、耳罩等。户外作业时应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要有足够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并注意营养。
发生冻伤后,尽快使伤员脱离寒冷环境,有条件的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到达医院前,要注意冻伤人员伤部的复温,好将伤部浸泡在清洁温水中。冻伤的肢体宜稍抬高,以消退水肿。
冻伤的皮肤未破时,可用当归、红花、花椒各15克水煎外洗,洗时轻轻按摩局部,促进血液循环。抹干后用类固醇激素和樟脑膏混合后涂患处,一边涂一边按摩,然后穿上鞋袜、戴上手套。
切记:民间流传对冻伤部位采用雪搓、冷水浸泡、火烤等复温方法应绝对禁止!
(三)高温地区
在高温的环境下工作,容易导致体温过高、皮肤干燥,就可能引起中暑,患者会感觉头痛、恶心及晕眩,若情况严重会失去意识,甚至停止呼吸。若不及时抢救,可能会造成死亡。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体力虚弱者应限制工作。注意多补充水分,主要以运动饮料或白开水为主,不宜喝茶、咖啡和碳酸饮料。
发生中暑时,可采取如下方法:将患者移到通风、凉快的地方用冷水浸湿的毛巾帮助患者降温;给患者喝冷开水,并加少许的食盐。如情况严重,应立刻送医急救。
潮湿高热的地区,毒蛇或其他昆虫等较多,所以要提高警惕,做适当的防护,注意防止被咬伤。
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要穿长裤,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被毒蛇咬伤。
高温天气下,驾驶人员心情易烦躁,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要提醒司机,开车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千万不要疲劳驾驶。
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与机场等公共场所是犯罪、疾病和伤害容易发生的地方,出入此类场所时,应特别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保护人身和财物安全。注意事项如下:
1.办理完出站或出机场手续后,尽量尽快离开车站、机场,不要长时间逗留;
2.行李要随身携带,不要交给陌生人保管;
3.若要咨询问题,应找正规服务台和服务人员询问;
4.不要在公共场合显露大量现金;
5.工作组所有组员要服从组长统一安排,不得擅自行动,以免人多走失;
6.若需自行乘坐车辆离开车站(机场),应乘坐当地正规公交车、机场大巴或出租车,避免上当受骗;
7.如有接站(机)人员,在抵达车站(机场)后应及时取得联系,并服从接站人员统一安排,尽快离开车站(机场)。
注意事项如下:
1.谨慎选择投宿的宾馆,安全,避免独自一人投宿到环境复杂的小旅社。
2.工作组队员要相互知道房间号与联系电话。
3.进入旅馆后,应先察看安全门和安全通道,好是试走一次,以备危险时刻迅速离开,同时还应注意周围的安全逃生出口及紧急电话联络系统。
4.注意宾馆房间内的门窗、锁等设施是否完好,出入房间要随时锁好门、关好窗,入睡前将房间内锁链扣好。
5.有访客须经再三确认,不可随便让陌生人进入,若有问题,应打电话请旅馆工作人员处理。
6.外出时,贵重物品应随时携带或交由宾馆服务台保管,不要放在房间内。
7.使用宾馆电梯时,尽量站在控制钮旁,一旦发生问题,可立刻按警报器求救。尽量避免单独使用宾馆楼梯。
8.遵守宾馆的各项管理规定,不在床上吸烟。使用热水器、电吹风等电器时,注意用电安全。
9.外出时要记住所在宾馆的名称、地址和电话号码,将其写在纸上,随身携带,一旦迷路,方便求助。
10.退房前,认真检查所携带的行李物品,不要丢失证件和贵重财物。
现场工作离不开交通运输工具,交通事故的发生多半归因于没有严格交通规则。因此,在外出时,除自己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外,还需提醒身边的人员遵守,掌握常见交通事故的处置和应对方法。注意事项如下:
1.座位上有安全带应该系好,经验证明能大幅度降低碰撞时的损伤程度;
2.若发现驾驶员疲劳驾驶,或酒后驾车,应拒绝乘坐;
3.上车后将行李物品放好,还应环顾四周,对有可能在振动或刹车时掉下来的物品建议放好,以免击伤;
4.乘坐长途汽车或乘车走山路时,不要在车上睡觉,要保持清醒的状态,遇突发交通意外,及时采取救助措施;
5.如看到事故已不可避免,应迅速将手抱头,贴胸,靠近固定物处,避免在碰撞或翻滚中伤及头部;
6.事故情况复杂,尽可能迅速脱离车厢,避得远一些,以免燃烧、爆炸等续发性意外发生。
7.乘坐车辆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在无人员伤员和责任认定明确的情况下,可离开现场。情况严重时,应立即打110报警,讲清楚地点及现场状况,若是在高速公路上则要说出电话机编号,以指出位置;
8.如发生交通事故,出现人员受伤,根据需要应立即拨打120急救;伤势不重者,应帮助救治其他患者;若伤者不是处在危险的地方,请勿随意移动伤者,以免伤势加剧。
为顺利完成现场工作,预防食品和饮用水中毒或传播相关疾病非常重要。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如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如农药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如木薯、扁豆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等。食物中毒时间集中,没有传染性,夏秋季多发。群体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在短时间内,吃某种食物的人单个或同时发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烧。严重的,还会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个人要提高预防意识,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工作。注意事项如下:
1.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外出不便洗手时,好要用酒精棉或消毒餐巾擦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3.赴条件艰苦的现场开展工作时,要提前准备好充足饮用水。
4.不要吃隔夜变味的饭菜,不要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和病死的禽肉、畜肉。
5.不喝生水,无法得到卫生安全的饮用水时,可取河流、湖泊、雪水等烧开饮用。
6.不要在小溪、湖泊中洗脸、洗澡,尤其是在血吸虫病、钩体病等疫区更要特别注意。
发生食物中毒后,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
1.呼救:马上向急救中心l20呼救,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2.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排出。
4.封存:将吃过的食物进行封存,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现场工作经常时间长、强度大、条件艰苦、加上远离亲人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现场工作人员应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节。注意事项如下:
1.学会识别心理紧张的征兆。如果如下两条以下的征兆,就意味着可能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了:
(1)没有食欲或食欲过盛;
(2)心跳过快、头痛或颈背部肌肉紧张难以入睡、或半夜醒来恶梦频频;
(3)不能深呼吸;
(4)皮肤过敏或湿疹;
(5)吸烟或饮酒过量;
(6)注意力难以集中;
(7)为琐碎小事而与同事争吵。这时你就需要进行心理调节。
2.保持乐观心态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
3.保持冷静是防止心理失控的佳方法。若条件允许,每天早或晚进行20分钟的盘腿静坐、自我放松,就能创造一种内心平衡感。这种屏除杂念的静坐冥想能降低血压,减少焦虑感。
现场工作乘座车、船、飞机的时间较多,有时会有晕车(船、飞机)的现象。晕车在医学上称为晕动病,过度疲劳、饥饿、过饱、身体疲劳、精神紧张以及周围环境湿闷都污浊皆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每次乘坐并不一定发作,发生的严重程度也不同。预防要点为:
(一)晕车
1、乘汽车时避免受汽油味的刺激,同时选坐颠簸震动较少的位置,如车的中前部。尽量靠窗坐,窗外微风可以减轻症状。并将眼睛闭起来,保持平静和平稳的呼吸,因为车窗一闪而过的物体能加重病态感受。
2、在太阳穴涂些风油精或清凉油,也能使症状减轻。
3、有恶心时,可以将腰带束紧,减少腹腔内脏的振荡,也能使恶心减轻。或者吃点水果,喝点浓茶也都有帮助,如果带有乘晕宁,可以立即口服1-2片,也能够缓解症状。如果是体弱多病和以往经常晕车的人,在每次乘车前30~60分钟,或按药物说明服用抗组胺类药物,如氯笨甲嗪(敏可静)、茶笨海明(乘晕宁)、笨海拉明等,可以预防晕车,效果较好。
(二)晕船
乘船尽量要选吨位较大的船,不乘小船。上船前服药同前,在船尚未进入浪区前(如从内河到大海)平卧,如能入睡可明显减轻症状。
(三)晕飞机
乘飞机晕者明显比乘船、乘车者少,其颠簸和晃动常不具持续性,少数人发生时,持续时间也短,比乘车、船时症状轻。有此病史者乘飞机,可选前排位置(领登机牌时可提出),其余服药等与乘车、船的原则相同。
有晕动病者,乘坐前饮食不宜过饱,也不宜饥饿。进食以清淡少油为宜。